今天是

关于征集秦淮区政协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的函
  • 添加时间: 2016-12-21      作者: 暂无      字号【
  • 区政协委员,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区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各街道政协工委:

      区政协二届一次会议拟于2017年元月上旬召开,征集提案是会议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次会议提案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区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积极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强富美高”新秦淮建言献策。为做好此次全会提案征集工作,充分发挥提案作用,现提出如下建议:

      1、精心选题。紧扣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围绕党和政府决策的重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社会矛盾汇集的焦点,选择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符合秦淮实际且属区权限范围以内的课题,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推动秦淮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

      2、深入调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撰写高质量提案的前提。会议期间没有安排专门时间撰写提案,提案者要超前研究,早做准备,结合提案参考要目和自己熟悉的工作领域,带着课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写出高质量的精品提案。

      3、建议要实。提案应一事一案,简明扼要,主题突出。一件内容完整的提案应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其中最具实质的是解决问题的建议部分,要建务实之言,献可行之策,做到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言之有理,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

      4、有关事项。(1)提案一律使用电子文档,实行网络提交。请政协委员登陆秦淮政协网(网址:http://www. qhzx.gov.cn),点击首页“提案工作”—“网上提案”栏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填写提案者相关信息并书写提案内容,完成后点击“提交”即可。(2)提案必须按规范的格式和时限提交。请委员先定题、后调研、深思考、再撰写。尽量在全会前提交,超过会议截止时间提交的提案将作为平时提案处理。(3)委员联名提案,发起人作为第一提案人,签名列于首位,在提案者栏目填写“×××等人”,附议人签名可在正文之后标注。(4)以党派、团体,街道政协工委名义提出的集体提案应由该组织署名,以专门委员会名义提出的集体提案由组织者或召集人签名。

      为做好区政协二届一次会议提案征集工作,提高提案整体质量,我们结合全区工作安排,编印了《区政协二届一次会议提案参考要目》,随函发给你们,供借鉴参考。

      联系人:樊涛 电 话:84556362

       附件:《秦淮区政协二届一次会议提案参考要目》

      政协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11月20日

      

    秦淮区政协二届一次会议提案参考要目

      一、综合经济方面

      1、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常态下发展新动力的建议。

      2、加快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五型经济”,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建议。

      3、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科创载体建设,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构建科技创新产业体系的建议。

      4、加快发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全区服务业全面升级的建议。

      5、发挥高铁综合交通枢纽优势,进一步健全枢纽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集聚主导产业,构建枢纽特色产业体系的建议。

      6、针对性扩大利用外资领域,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开放发展水平的建议。

      7、引入国际先进地区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改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8、发挥新街口金融商务核心区产业优势和辐射功能,推动新街口商圈向“旅游+商务”新商业路径转型的建议。

      9、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统筹秦淮文化创意业与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10、开发秦淮特色文创产品和精品游线,打造老城南文化旅游区的建议。

      11、加快促进信息技术业、智能服务业等现代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的建议。

      12、实施“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加快形成以高新园区为龙头、都市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整体升级的紧凑布局的建议。

      13、建立健全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联盟,打造紫云、海福传媒特色小镇,促进形成科技创新产业集群的建议。

      14、加快提升南部新城综合功能,打造产业高端、宜居宜业智慧区域的建议。

      15、加大创新资源整合力度,搭建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建议。

      16、整合社会资源,统筹推进全区众创空间建设的建议。

      17、强化创新链、服务链和资金链有机衔接,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建议。

      18、推进实施“创业南京”人才计划,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集聚、产业集聚相互作用,提升人才企业经济贡献度的建议。

      19、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议。

      20、整合行政区和南部新城政策资源,依托高铁枢纽经济平台,实施一体化联动招商的建议。

      2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的建议。

      22、健全税户管理和税源培育机制,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建议。

      二、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

      23、贯彻绿色低碳、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建设理念,统筹区域建筑部局,协调景观风貌,加快秦淮新城建设的建议。

      24、构建以红花机场片区为核心,整体带动东部地区发展的城市格局的建议。

      25、推进密路网、小街区建设,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的建议。

      26、建立健全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提升市政、河道管养水平和绿化美化品质的建议。

      27、统筹推进夫子庙、朝天宫、门东、门西、门外五大片区规划保护,彰显秦淮特色景观和人文魅力,进一步扩大秦淮文化影响力的建议。

      28、统筹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消除黑臭河流的建议。

      29、加快实施区域功能旅游化改造,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30、加快推进老城区街巷整治、老旧小区出新、棚户区改造,配套建设城市管理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议。

      31、深化旅游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体化的建议。

      32、完善城建工作体系,建立城市建设一体化格局的建议。

      33、推进城市治理标准化建设,提升区域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建议。

      34、健全城市管理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建成设施移交接收、养护经费动态调整等制度,提高城市管理规范化水平的建议。

      35、推进环卫保洁、绿化养护、市政养护市场化改革,完善“政府主导、管养分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养护作业机制的建议。

      三、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方面

      36、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层次提升,努力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的建议。

      37、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困难群体生活水平的建议。

      38、统筹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布局,整体提升全区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39、推进教师“区管校用”及“一体化托管办学”改革实践的建议。

      40、推进高中、职业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建议。

      41、加大助学扶困力度,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教育均衡普惠发展的建议。

      42、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卫生应急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议。

      43、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提高医疗健康服务水平的建议。

      44、深入拓展“医养融合”服务内涵,优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45、按照便民利民、集约高效原则,优化设置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议。

      46、发展中医药事业,促进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医疗救治、身心康复中作用的建议。

      47、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新政,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优化人口结构和分布的建议。

      48、加快“书香秦淮”建设,提高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建议。

      49、加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路径,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建议。

      50、加快社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进程,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参与和开展各类志愿服务的建议。

      51、加强公共场所、食品药品和医疗卫生服务监管,保障人民健康,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的建议。

      52、健全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加大民生投入、收入分配调控力度,确保居民收入合理增长的建议。

      53、实施“微幸福”工程,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建议。

      四、民主法治建设方面

      54、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构建服务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提高政府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建议。

      55、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强化决策法定程序刚性约束的建议。

      56、强化政务服务信息公开,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的建议。

      57、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建议。

      58、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取得制度性成果的建议。

      59、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让司法在阳光下运行的建议。

      60、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建议。

      61、构建和完善协商民主体系,深入开展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的建议。

      62、强化社会治理领域创新,推进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建议。

      63、扩大基层民主,提升基层群众自治能力,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完善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的建议。

      64、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建议。

      65、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建议。

      66、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作用的建议。

      67、推动政协履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着力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积极搭建协商民主平台的建议。

      68、进一步提高履职成效,形成更多高质量、有价值的议政成果的建议。

      69、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的建议。

      70、创新方法,进一步提升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建议。

      

       提案范例:

      关于市区共建国家文化金融试验区的建议

      区政协委员 边晓红

      南京在全国率先创建国家文化金融试验区,是加快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办法,提升城市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举措,为文化企业发展、文化项目建设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撑。新秦淮作为南京的核心城区,集中了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金融资源,在南京创建国家文化金融试验区工作中,理应作为创建主体,主动发挥职能,做好创建推进工作。

      一、建设国家文化金融试验区是全市要求和新秦淮自身需要

      南京现有文化企业14700余家,90%是小微企业,为解决他们的融资难题,去年南京市搭建全国第一家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通过完善服务链条,搭建综合平台,组织政策保障,形成服务中小文化企业的南京模式,2015年力争创建国家文化金融试验区。近期南京市秦淮区按照“打造国际商务商贸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中心、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创新驱动发展高地”三中心一高地,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核心区的发展定位,提出要在文化金融、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并制定了三年发展计划。文化金融外因推动和内生发展形成统一。

      二、秦淮作为南京创建国家文化金融试验区主体最具代表性

      1、秦淮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明显。秦淮区是南京市历史文化最悠久、文化遗存最丰富、文化资源最密集的老城区。2014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6%,远高于全市占比5.7%。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精品项目集中推进。门东门西、科举博物馆、国创园、南捕厅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和载体正在集中建设和推进,秦淮区正在积极形成一核(夫子庙)、两带(秦淮河、明城墙)、多园区(1865园区、老城南门东和门西、国创园、熙南里、朝天宫等)的空间格局,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2、秦淮区金融资源丰富。秦淮区金融资源禀赋丰富,集聚了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省银监局、江苏省证监局、江苏省保监局等监管机构;华泰证券、弘业期货等5家金融法人机构(占全市35.7%);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江苏省分行,进出口银行江苏省分行、东亚银行南京分行等13家银行业区域性总部机构(占全市30.9%),以及保险机构省级分公司27家(占全市31.4%);此外,还驻有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天使投资基金等文化专营投融资机构。2014年,秦淮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 的比重达18.6 %。在全市率先启动互联网金融示范区创建,南京互联网金融中心建设,新华商品现货合约、南京金融资产等交易中心正式运营,区域金融生态圈优势初见成效。

      3、秦淮区文化产业金融服务需求旺盛。从秦淮自身的发展看,文化企业3400多家,占了全市企业总数的20%以上。其中90%为小微企业,轻资产、无形化、知识化特点较为明显,融资需求与金融服务之间无法实现快速信息对接,因此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2013年8月,南京市印发了《南京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计划》(宁委宣通〔2013〕56号),通过构建文化产业金融服务链、推进文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搭建文化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和加强政策引导支持等手段,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力度,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规模,特别是文化科技创业企业和小微企业成长需要。区内文化企业积极响应,踊跃参与,一年来,已有250余家中小文化企业加入南京文创企业资源库,反应融资需求近5亿元,文化企业不仅希望能够获得资金的支持,也希望通过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了解各类信息、参加培训交流和沙龙活动等。在大项目方面,2014年秦淮区有12个重大文化项目被列入全市“七个一批”重点项目,总投资200亿元,总融资需求50亿元。可见,秦淮区文化产业金融服务需求日益旺盛。

      4、秦淮区文化金融发展前景广阔。区委一届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确立了新秦淮区“三中心、一高地”的发展定位,确立了“加快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中心”和“加快建设文化休闲旅游中心”的发展定位,为文化金融指明了发展方向。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创成国家级试验园和省级示范区,南京创意设计中心落户国创园,这些将大大提升新秦淮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高端人才、领军企业将集聚秦淮;金融业发展和文化产业集聚为秦淮区文化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三、秦淮区共建国家文化金融试验区的建议

      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安排,创建国家文化金融试验区的意见拟在2015年初发布,南京市出台了创建国家文化金融试验区工作的总体实施安排,秦淮区人民政府应充分抓住这一时机,按照服务体系共建、服务资源共享、参与各方共赢的原则,依托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嫁接南京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金融资源,以园区为先导,探索对文化企业新的服务模式,共建国家级文化金融试验区。

      1、组织保障。文化金融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文化、宣传、人行、金融、财政等部门,南京市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金融办、人行南京营管部、市财政、市科委六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出台政策,协调解决文化金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建议秦淮区也要成立这样的组织,并明确指定具体分管领导,以便有效协调各部门工作。

      2、顶层设计。秦淮区人民政府以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为纽带,整合全市现有文化银行、文化小贷、文化担保、文化保险、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化天使投资基金及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各类文化专营投融资资源,在市争创国家金融试验区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出台符合秦淮区特点的具体措施,并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形成文化金融合作常态化。

      3、共享数据。秦淮区人民政府以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为支撑,共建共享文化企业数据资源库、重点文化企业征信体系和文化企业投融资服务信息平台。协助中心采集各园区企业房租缴纳、用水用电、劳动用工企业经营状态信息,为企业融资提供补充征信信息。

      4、互动发展。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园区先试,形成政金企介互动发展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以园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平台职能为基础,加入宣传力度,鼓励更多企业入库,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嫁接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专业服务平台职能,争取更多国家、省市文化金融产品和项目在园区先行先试,拓展和延伸文化产业园区的投融资服务功能;区政府、园区管理方和服务中心三方合作共同搭建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共同组织服务体系推荐、投融资主题活动、政金企介互动沙龙等活动;构建以文化企业集群为基础,以完善基础信息、引导融资需求、营销专营产品、促进金企合作、落实常态服务为重点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




  • COPYRIGHT© 2005-2013 www.hzsin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协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太平南路69号
    网站访问量: 次 | 苏ICP备15058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