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空谷驹
在人类的审美标准中,眼大有神,是其中的标准之一,为此,很多人不得不感到遗憾,但好像最近也有另一种观点,就是小眼睛是漂亮的。这恐怕和最近几年流行的“宠韩”,不无关系。
实际上我们中国人的眼睛虽然不算大,但眼睛特别小的人比率远远低于日韩,但单眼皮的比例却占1/3强。
在各种动物种群中,眼睛对于一个种群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通常所见到的五大类有脊椎动物,像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以致鱼类,都有着一双大眼睛,但有一些物种像鲸鱼,它靠声纳感知外界和觅食,最后眼睛逐渐退化得很小,这应该是一个例外的另类。我们人类属于灵长类动物,我们知道,灵长类动物都有一双双眼皮的大眼睛,包括非洲兄弟们姐妹们,虽然有点黑,但个个滴大眼睛都是水汪汪的,唯有黄种人有那么多小眼睛,尤其是中日韩三国,小眼睛的人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略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物种进化规则就是为了适应环境,非洲人的短而宽的鼻子、厚嘴唇都是为了散热,而白种人居住的地区偏冷,鼻子很高大是为了使空气在进入肺部之前预热一下,至于皮肤的颜色,是根据接收太阳光的多少,从赤道往极地逐渐变浅,说明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
现在,世界的人种分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尼格罗人种三大人种,而我们黄种人就是蒙古人种,以上的问题,想必你已经知道答案了。
从下面的证据中,你会发现,人类在五官及肤色进化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现代科学家通过DNA证实,尽管现在的人种看上去差别很大,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祖先——阿法南猿。他们在6.5万年前走出非洲,在3万年前在各地定居下来。其中中亚地区的蒙古一带就是他们的一个主要生活区域。
实际上,地球上的环境在它45亿年的岁月里,其环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变化,有时一个地方是山清水秀,但不几千年,它就可能成为一个不毛之地,比如我们人类共同的祖先露西的化石,就发现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荒凉盆地——阿法。
我们知道距今一万年前开始的楼兰文化,就在现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而那时的塔克拉玛干,原来芳草遍地的绿洲,那里水草肥美,动物成群,因视野开阔,捕猎非常方便,如同自家饲养的一样随吃随逮。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非洲阿法后裔定居中亚地区应该是以这个地区为中心。就是说早在楼兰文化开始之前,他们便以此为中心已经生活了至少2万年。
这个地区原处在中纬西风带,但最要命的是,它处在地球上最大的大陆的中心部位,其巨大的海陆气压差,尤其是从西伯利亚的吹向南的风,在这里是最强劲的地带,所以,我们可以肯定,是风促使了蒙古利亚人种的眼睛在进化中逐渐变小而适应当地的环境。
最终,定位了蒙古利亚人种的倾斜的凤眼和内眦褶,还有宽的和富含脂肪的面颊、较平的鼻部和额部的画像。
像日韩民族之所以小眼睛的人多,可以肯定,他们是蒙古人种更典型的后代,更纯种。
有人或许会问,怎么这么短的时间久能进化得这么快,但事实就是如此,比如白人种高加索人,在三万年的时间里,进化了很多分支,高加索人种再分化为现代的次级人种则是大约
1万年以内的事,现在大致有三个分支,有金发碧眼的北欧人,黑发棕眼棕色皮肤的地中海凯尔特人、黑发棕眼白皮肤的高山型高加索人。说明人类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很快的速度进化。
本来,按照地球的温度区域特点,像我们中国人的相貌特点应该介于害人和白人之间,但历史的东西是我们难以改变的,比如,在中原地区走向相对的发达以后,北方民族就没有停止过对中原的骚扰,为此才有了万里长城,但以元朝和清朝为例,他们最终统治了中原,在他们的强权统治下,使更有特色的蒙古人种基因进一步向南扩散,恐怕这也应该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不过,审美这个东西往往更主观一些,实际上在文艺复兴后的几百年里,因为欧洲式近代文明的发源地,都已北欧人种的标准为最美,这种观念到现在仍然根深蒂固。
但假如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女在5千年前突然闯入中非,人家肯定当怪物看待,相信当地的男人对她的喜爱不会超过对本族人。所以,眼睛大成为美丽的标准,完全是一种人为的主观影响,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小眼睛也很美丽。
(注:本文纯属闲聊,不属于学术之列,观点不一定正确,谬误之处,恳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