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失态的静妃,跟平时那个云淡风轻的她,简直像两个人。她表面上的平静,其实藏着一股子深不见底的感情。也正是这份不争抢和骨子里的重情重义,让她能在绝境里翻盘,在乱糟糟的后宫里活下来,最后还帮着靖王和林殊给赤焰军翻了案。
01 不争宠,可 “争” 的心思藏得比谁都深
三十多年前,静妃心里偷偷喜欢着林燮,却一直没说出口。后来林燮的妹妹林乐瑶进了宫,也就是宸妃,生下皇子后身体一直不好。静妃懂医术,知道林燮疼妹妹,就主动要求进宫照顾宸妃,之后就成了静嫔。
这三十多年,她一直被冷落,可心里从没因为日子苦就变得消沉,也没因为见多了糟心事就变得冷血。之前见有人偷偷弄那害人的情丝绕,她赶紧找机会告诉了长公主,霓凰公主这才没被坑。这大概就是静妃最难得的地方:就算看透了人心的复杂,也还守着那份善良。
后来梅长苏在背后悄悄运作,太子和誉王斗得你死我活,户部、吏部、刑部的大官接连倒台,俩人在朝堂上吵得脸红脖子粗,把梁帝烦得够呛,天天累得直不起腰。有一回,高公公陪着梁帝散步,闻到一股药香,心里舒坦了不少,就走到了那座被冷落了三十年的芷萝宫。
打那以后,梁帝就总来静妃这儿歇着。一来静妃懂药理,能让他松快松快,少点烦心事;二来静妃就算得了宠,也从不提啥要求,让他觉得特轻松。不管梁帝说多少抱怨的话,她都安安静静听着,偶尔说几句宽心的话。慢慢的,芷萝宫就成了梁帝身体和心里的 “避风港”,这可是皇后和越贵妃做不到的。
就算得了宠,她也从没开口为靖王要过啥好处。梁帝想提拔靖王,说打算不让他去前线了,静妃却说:“陛下,只要朝廷需要,该去还得去。宫外的事儿我不懂,可景琰是皇子,守护江山是本分。这孩子不爱显摆,可心里是有陛下的。您要是为了疼他,总让他在京里闲着享福,他反倒会觉得您不看重他呢。” 这话听着是不争,其实把靖王夸得明明白白,让梁帝能看到儿子的好。
后来卫峥被抓,朝堂上夏江和誉王故意气靖王,梁帝当场就呵斥了靖王。事后梁帝让静妃好好劝劝儿子,静妃笑着说:“劝啥呀?小户人家的孩子犯了错,还得挨两巴掌呢,何况陛下是君父,他是皇子。再说了,经点事儿才能长记性,对他也是好事。他要是真敢抱怨,那就是我没教好。” 这话听着像在批评儿子,其实是在拉近他们父子的关系。她的不争,其实是最聪明的 “争”。
02 不争斗,可化解危机的本事比谁都高
前朝和后宫从来都是连着的,这边朝堂上皇子争位,那边后宫里就少不了明争暗斗。以前皇后和越贵妃,为了太子和誉王,背地里使了不少绊子,梁帝心里清楚,烦得不行可也没辙。
后来静妃得了宠,皇后就慌了。誉王好不容易把太子斗下去,没想到靖王越来越得梁帝待见,眼看就要赶上来了。皇后气不过,总找机会给静妃使绊子,可静妃从不跟梁帝告状诉苦。梁帝知道了,反倒觉得她受了委屈,主动安慰她。静妃却好像没当回事儿:“皇后娘娘就是说话直了点,我当妹妹的,哪能真往心里去呢?”
她这副大度的样子,让梁帝更愿意来她这儿,也更愿意跟她说心里话。这样一来,她就能不着痕迹地摸清梁帝的心思,悄悄帮靖王在梁帝心里攒好感。
后来皇后抓住个机会想整垮静妃。当时卫峥被梅长苏救了出来,前堂里夏江和誉王正围着靖王发难,后宫里皇后也趁机围攻静妃,想前后夹击,把静妃母子彻底打垮。面对皇后的质问,静妃没说设灵位是梁帝让她做的,就老老实实地认错,说愿意受罚,给足了梁帝面子。
梁帝本来就多疑,一看这架势,立马明白是夏江、誉王和皇后串通一气,想抢太子之位,这可是他最不能忍的。誉王和皇后本想一击即中,没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誉王这一下算是彻底栽了。静妃这招借势打力,不声不响就把危机化解了。
03 不争辩,可说到人心坎里的本事比谁都强
不难发现,静妃和靖王都不爱为自己辩解,可靖王太耿直,动不动就惹梁帝生气,给别人钻空子的机会。静妃的不争辩,却是用软办法解决硬问题,既不违心,又不惹梁帝发火,还能让他平心静气地想想。
谁都知道,赤焰军那案子是梁帝的心病。当年因为他的猜忌,杀了最疼爱的皇子、最好的兄弟、最忠心的臣子,连最爱的宸妃都自尽了。有一回,梁帝突然问静妃怎么看赤焰军一案,这问题其实就是个坑,怎么答都不对。
静妃心里清楚,这案子也是横在梁帝和靖王之间的坎,她慢慢说道:“陛下问,我不敢不答。可不管我怎么说,恐怕都得惹陛下伤心,我先请罪。我是从林府出来的,跟已故的宸妃关系特别好。要是我说赤焰军的坏话,陛下会不会觉得宸妃活着没个真心朋友,死了也没人惦记?要是我念着跟宸妃的情分,为赤焰军说句好话,陛下又会觉得我不懂您为了稳住大局的苦心。所以,求陛下原谅。”
这番话情真意切,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没指责梁帝,还让他看到了自己的重情重义和顾全大局。我猜,那一刻梁帝是真的放下了对静妃的戒心,也稍微理解了靖王 —— 毕竟靖王一直佩服祁王,跟林殊是好兄弟,要是对这案子毫不在意,那他还能是那个忠厚的靖王吗?这又何尝不是儿子的优点呢?静妃看似没辩解,其实比任何辩解都管用,就像一记软拳头,既没说违心话,又帮靖王解了围,还让梁帝能慢慢正视过去的错,为后来翻案埋下了伏笔。
全剧里,静妃唯一一次 “争辩”,是太子和大臣们要求重审赤焰案的时候。梁帝知道大势已去,心里对静妃和已成太子的靖王满是怨气。静妃说:“太子只是请旨重审旧案,不是谋反。陛下该知道,赤焰案能翻过来,最关键的是真相本来就是这样。” 就这一句话,让梁帝心里的结松动了。她的不争辩和这一次的 “争辩”,都选对了时机,刚刚好。
结语
有一回,静妃看着屋外的楠树发呆,太子妃问她:“娘娘喜欢楠树?” 静妃说:“是,一直很喜欢。” 这楠树,不就是梅石楠吗?不就是林燮吗?
因为心里装着对林燮的爱,她忍了几十年,那份善良和赤诚一点没少;因为对梁帝没什么感情,没那么多欲望,反倒能在这后宫里站稳脚跟。最后,她跟着自己的心意,为心里在乎的人拼了一把,这辈子也算没白活。
静妃这样的人,看着不争不抢,其实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这后宫里的智慧,她算是悟透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