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
从白事到婚丧嫁娶 表演场合不断增多
杨家文说,丹棱唢呐最早是应用在白事当中。后来由于清朝和民国时期娱乐活动较少,便把唢呐又在办红事(结婚)时演奏。“经过逐步的改进,就把唢呐吹得很热闹、高兴,和白事吹得低沉不一样。”杨家文说,在后面的发展中,丹棱唢呐的吹奏场合更多,包括商铺开业、节日庆典、祭祀等场合。而在不同场合进行表演时,演奏的人数也会不同。
杨家文介绍,在婚丧嫁娶场合表演时,通常以5-6人为一个唢呐班进行演奏,一正一副2个唢呐手或一正两副3个唢呐手吹奏,2至3人以锣、鼓、镲、铛等打击乐配合,声音洪亮,场面热闹,称为大吹打;以一只小唢呐吹奏,两把胡琴一只笛子伴奏,用铛、镲、勾锣、梆子等打击乐配合,旋律悠扬,节奏轻快,称为小吹打。
遇上节日、庆典场合表演时,常常以几十上百甚至上千名唢呐手集体吹奏,用大锣、大钹、震天鼓等众多打击乐配合,或集体演奏,或编队巡游,场面气势恢宏,声应四面八方,为丹棱唢呐传承发展的有效平台。
传承:
从鼎盛到没落 民俗文化在校园重生
1982年改革开放后,农村生产力得以解放,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加,这为丹棱唢呐的大发展带来历史机遇,丹棱县全县有上千人都在从事吹奏唢呐这个行业,而演奏唢呐带来的收入也很可观。“那个时候一年能挣一、 两千元,相当于现在的一二十万元。”
但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城市文明的逐步渗入,丹棱唢呐渐渐失去了农村市场。“没人请去吹了,就挣不到钱了,很多人因为要养家糊口,就打工去了。”杨家文说,没人吹没人学,以致丹棱会吹唢呐还留在家乡的也就40余人,能够上台表演的也只有10余人。传承人的急剧减少,也让丹棱唢呐面临失传的危险。“所以,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不管是我们这些艺人,还是政府,都想了很多办法去弘扬和传承。”杨家文说,如今,不仅各大活动庆典都会表演丹棱唢呐,给予唢呐的发展平台外,在政府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丹棱唢呐走进了校园。
“我们丹棱唢呐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承和少部分的家族传承,现在就是校园传承。”杨家文说,十多年来,他和其他表演者一起到小学初中,教孩子们吹唢呐,让丹棱唢呐能一直传承下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