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跪”是从哪个朝代成为制度的?它对中国人有哪些影响?
唐宋时期,中国政治氛围很宽松,官场上没有下跪这种说法。
宋朝人基本上都不用跪礼,社交礼仪通常都是用揖逊、叉手之礼。
我们从多幅宋画中也可以找到揖逊、叉手之礼。君与臣的日常见面礼仪,也是揖拜之礼。
作揖
当然也有需要隆重行跪拜礼的时候,但那通常都是在极庄重的仪典上,如每年元旦、冬至日举行的大朝会、三年一次的郊祀大礼,才会有跪拜礼节,自然是极尽繁文缛节。
从元朝开始,带屈辱、卑贱性质的跪拜礼才开始推行开来。《元朝名臣事略》记载:“……入见,皆跪奏事。”元人《牧庵集》:“方奏,太史臣皆列跪。”由此可以判断出,元代大臣一律下跪奏闻,地位和处境比起宋代大大下降了一步。这一礼仪,跟元朝将君臣视为主奴关系的观念也是合拍的。
跪奏的制度又为明朝所继承。朱元璋规定下级向上司禀事,也必须下跪:“凡司属官品级亚于上司官者,禀事则跪。凡近侍官员难拘品级,行跪拜礼。”
但是,洪武四年,鉴于“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朱元璋诏定官民恢复揖拜礼。所谓揖拜礼,就是拱手作揖。从这个礼仪上可以看出,明朝上下级官员相见,是不需要下跪的。比如,七品县令和内阁首辅相见,彼此也只需要拱手作揖就行了。
草民见官员,是否需要下跪呢?按照朱元璋的这个规定,只要拱手作揖。当然,如果犯法了,在“明镜高悬”的法堂上,草民还是需要下跪的。
展开全文
清朝官员下跪
回顾朱元璋恢复“揖拜礼”的理由,“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元朝要求中国人下跪,甚至连“饮宴行酒”,都要下跪,人还有什么尊严?从这一句话还可以看出,中国原本不兴下跪,但蒙元作为征服者,却要让中国人开始下跪。后来满清更是变本加厉。
清军入关之后,满洲人的思想是:我是征服者,中国人要跪拜在我面前。所以,原本无需下跪的中国人,此后就被要求下跪了,甚至到了无处不跪的地步。
在整个清朝时期,人的礼节似乎只剩下一个,就是跪礼,百姓见官员要跪,下级见上级要跪,群臣见皇帝,同样也只能跪。可以说,人完全变成了奴隶。
清代统治者还制定了一套极其繁冗的跪拜礼仪,仅跪拜就有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其中三跪九叩为最高。不但要跪,还要叩响头,以头触地,叩得越响亮越显示出忠心。据称,大臣叩见皇帝之前,必须重赂内监,指示碰头有响声之处。
清朝官府qibgch
有人说,清朝是伟大的王朝,奠定了辽阔的疆域。但清军入关,带来的恶习很多,最恶劣的是把人变为奴隶。
在《清代巴县档案汇编》里记载,老百姓向衙门呈交诉状禀词,都以“蚁”或“蚁民”自称,官府则称呼其治下小民,也直接叫“蚁”。人民在官府面前表现得如此卑贱,只怕是前所未见的。
与唐宋时比较,清朝的人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物种:“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